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《色戒》

二十世纪四、五十年代是张爱玲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,而进入六十年代以后,她基本上是以一个学者的形象出现在文坛上的。《红楼梦》、《海上花列传》这两部古典小说的研究就耗去了她十余年的精力,她这期间创作的小说极少。但亦有例外,比如1979年发表在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》上的《色戒》就是一部非常别致的佳作,代表了张爱玲后半生小说的最高成就。

《色戒》讲的是一群爱国大学生周密策划汪伪政府特务头子易先生,他们利用易先生好色的秉性,用美人计诱使他上了钩,准备在易先生为女主角王佳芝在珠宝店买首饰时行刺。在最后最紧要的关头,王佳芝发现自己爱上了易先生并提醒他逃跑。事后易先生将他们一网打尽,参与者全部被枪决,连情人加恩人王佳芝也未能幸免。

《色戒》发表后,曾遭到巨大的争议和强烈的批评,认为张爱玲是在影射因为刺杀汉奸失败而牺牲的郑苹如烈士。张爱玲曾和汪伪汉奸胡兰成结过婚,所以最难听的话是"汉奸前妻污蔑民族英雄”。

图片[1]-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《色戒》-博云求真

张爱玲

而事实的真相并非如此。张爱玲逝世以后,她所有的著作权和书信全部到了挚友宋淇夫妇手里。宋淇的儿子宋以朗根据父母与张爱玲生前的通信,证实《色戒》与郑苹如烈士没有关系,故事的原型是宋淇提供的。那是他在燕京大学读书的一群同学,都是富家子弟,热血爱国,没有和任何组织联系过,就自发买了手枪去刺杀汉奸。后来事情败露,这些学生不幸被捕,其中就有煤矿主的双胞胎女儿,生得很美。

遇到这样的故事,张爱玲惊喜不已,震动多时,不得不写。短短两万字的小说,她在25年的时间里,反复琢磨,一遍又一遍地改写,平均下来一年才写一页,可见张爱玲对这个故事的钟爱和喜欢。

中外文艺作品中,灭奸反特的题材颇多,但大多是江竹筠那种,大义凛然,正邪势不两立,忠奸善恶泾渭分明。哪有好端端代表正义的爱国女学生爱上“杀人狂魔”,临时变卦放他走的呀?但这正是张爱玲看问题的深刻与独特之处。在她的观念里,人性才是最根本的价值与取向。

图片[2]-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《色戒》-博云求真

王佳芝,汤唯饰

《色戒》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篇表现家国情怀的小说,张爱玲不过是以国家民族为背景,将人性置于一个极端的情境中进行演绎和拷问,突显个体在时代在命运面前的挣扎与无奈。抛开政治、战争等一系列外在因素,人类最基本最动人的关系是男女之间天然的情感,是彼此走近时那种命定的激情。

爱国女学生与杀人如麻的特务头子本属于两个尖锐对立的政治集团,但他们同时又是孤立的个体,有着人性最基本的渴求。

女主角王佳芝起初并不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,她是个乱世中的孤女,就读于岭南大学,因战事随校迁到香港。当时港大校园里有很多进步社团,而王佳芝加入话剧社并非她有多高的政治觉悟,而是她爱慕的学长邝裕民是话剧社的骨干。她生得很美,是话剧社的当家花旦,被同学们安排去色诱易先生。所以她是并非心甘情愿地当了诱饵,她只不过是刺杀行动的一枚棋子。

她乔装成商妇麦太太成功地接近了易先生,为了革命的需要,她失身于话剧社中她极为不屑的一个男生。岂料易先生不久就回了上海,刺杀行动流产。王佳芝十分懊悔自己贞节的牺牲,但更令她寒心的是同伴们对她目光中别有深意的鄙夷,还有她爱慕的那个人对这一切的漠视。在这个团体中,她是孤独的,也是孤立的。所以三年后当第二次与易先生接上头后,王佳芝有一种终于可以洗刷屈辱的近似报复的快感。在整个刺杀过程中,王佳芝的个体意识要强于她的团体意识,她女性的一面要强于她革命的一面。要是没有这场战争,她不过是一个向往浪漫、向往美好爱情的平凡女子。

图片[3]-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《色戒》-博云求真

易先生,梁朝伟饰

然而在时代狂潮的袭卷下,每个人都身不由己。从某个角度上说,易先生也是。即使特务头子不是易先生,也会是其他的什么张先生、李先生。所以除了战争的发动者,每个人都是受害者。

易先生是杀人机器,冷血、阴狠、狡诈,但也有他的迷惘与孤独。假若抛开职业,他和王佳芝在情感上是旗鼓相当的。于他,王佳芝是一个特别的存在,是他唯一的知已。

王佳芝是奉命来实施色诱的,色起初是手段,到最后却成了目的。在二者灵与肉的交锋中,王佳芝的情感发生着幽微的变化,从最初的对抗到后来的试探,再到最后的交融,“强烈到什么地步都不相干了,只是有感情”。

当易先生带着她在珠宝店买钻戒,六克拉的粉钻,有价无市,戴在她手上,熠熠生辉,是爱情的象征,满足了一个女人的虚荣。

图片[4]-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《色戒》-博云求真

此时她望向他:“他的侧影迎着台灯,目光下视,睫毛像米色的蛾翅,歇落在瘦瘦的面颊上,在她看来是一种温柔怜惜的神气。"她觉得这个人是真爱她的,那一刻,她的心轰然坍塌。刺杀计划马上就要成功了,她的同伴在珠宝店周围严阵以待,只要老易一出这扇门,然后一声枪响,一切都会灰飞烟灭。她怅然若失。在千钧一发之际,她胸脯起伏,呼吸急促,喘息不定地喊出了葬送自己也葬送了同伴们的两个字:“快走!”那一刻,天旋地转,家国情怀置之脑后,生死置之脑后,她只是一个在爱情中自我沉溺自我感动的普通女人。

易先生成功逃脱以后,立马一个电话,封锁现场,一网打尽,不到晚上十点钟统统枪毙了。这是特务头子惯有的作派!他知道她一定恨他。但“无毒不丈夫”,唯其如此,才证明她没有爱错人。她死了,但生是他的人,死是他的鬼。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,安慰他。

他是特务,她是行刺者,他杀她,情理之中。

他们都是孤独的人,气场相撞,势均力敌,互相吸引,彼此抚慰。

但社会角色与个人角色的严重错位,必定扭曲交缠,你死我活,至死方休!

从写作艺术上说,《色戒》采用的是倒叙手法,结构非常紧凑,语言繁复华丽,情节靠对王佳芝的心理描写来推进,草灰蛇线,伏笔千里,是一篇非常别致、非常耐读的小说。然而由于受刻板的意识形态的束缚,《色戒》在发表之初,除了招致巨大的争议和曲解外,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。直到2007年李安导演将其改编成电影,搬上荧幕,这部小说才真正大放异彩。李安评价说:“这是张爱玲最完美、最深刻的一部作品。"

电影《色戒》一举斩获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"金狮奖",转身又获得了台湾的金象奖、金马奖,可谓荣誉等身。在电影的演绎上,李安的成功在于他将张爱玲刻意隐去的情欲,以更直观、更大胆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,对原著作了深刻的解读。

张爱玲描写性,往往是含而不露的,《色戒》文字上轻描淡写,实则惊心动魄。“事实上,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个热水澡,把积郁都冲掉了,因为一切都有了目的。”从这句可以看出,王佳芝对易先生是有感情的。女人的身体是最诚实的,因为心中有爱,才会在交织中感受到真正的愉悦和放松。

李安则直接用7分多钟的镜头来展现二人的这一关系。那三场戏,李安拍得很痛苦,但他是个老实人,他觉得唯有这样,才能体现"色戒"的“色”;才能真正深入到人物的内核里去,体现男人的可恨与可悲、女人的可叹与可怜;才能真正了解那个摧毁人性、泯灭人性的乱世,才会对那个乱世中身不由己的男女生出几分悲悯与慈悲。他们明明是相爱的,却无路可逃,犹如两头困兽,在暗无天日里,贪图片刻的欢愉。

图片[5]-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《色戒》-博云求真

电影中,李安还特意设置了二人在日本酒馆会面的一场戏,温婉而香艳,非常美。在酒馆里,王佳芝借唱《天涯歌女》,委婉表明心意,那个杀人如麻的特务头子,终于卸下所有的盔甲与面具,潸然泪下,动了一回真情。

故事的结尾,李安也做了改动。原著中,易先生对自己处死王佳芝是十分得意的。唯其如此,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“无毒不丈夫"的大丈夫,才能证明王佳芝没有爱错人。张爱玲写人性,是异常的阴冷尖刻,透着骨子里的苍凉。这一点宛若西方的戏剧《莎乐美》。而李安的处理要柔和得多,镜头下,他让易先生坐在王佳芝生前睡过的床上,深深地忏悔,款款地缅怀。这两种迥异的安排,不宜用好坏、高低之类的词眼来评说,创作者对人性的见地和诠释不同而已。

小说是骨架,是电影的基底,而电影声光影像的全方位展示让小说熠熠生辉。这是优秀大导演与天才女作家的一场别致相遇,是李安向张爱玲才华的伟大致敬!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2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