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游戏”为何抓住学生不放

在家长眼中,一提及游戏,都会“谈虎色变”,总认为孩子一沾上“游戏”,那就像染了“毒瘾”,不仅会学习成绩一落千丈,甚至都不能“正常生活了”。 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家长重新“认识游戏”,各位同学可以转给自己父母看。或许可以改变与父母因为游戏的“长期矛盾”。 我在上学时,经常和自己父母为了玩电脑“打游击”,父母每次不在家总会用各种方式不让我“碰电脑”。比如把键盘鼠标藏起来,发现没用,(同学每次来玩电脑都带着硬件)又给电脑设加锁,结果好像还没用(每次我总有办法)。 一直不断地重复见招拆招,但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因为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,更何况是一大票同学呢,大家集思广益总能想出办法。 我总以为“不让孩子玩电脑”那是我们那个年代的“特点”,因为当时家长都不“开明”,电脑只是个稀罕物,并不是每家都有,大多数人还是偷偷拿钱去网吧,所以认为去网吧的都是坏孩子,玩电脑游戏的也是“坏孩子”。 后来我发现,我表弟和我曾经遇到的情况一样,虽然电脑已经普及了,不过他家长也是限时他玩电脑,比如玩半小时,就要关机。半个小时够干什么?所以他总想着去“别人家蹭电脑玩”导致每天都是很晚到家。 等我女儿上幼儿园后,我发现,很多家长都在和孩子“手机争夺战”,孩子吵着玩手机,家长就是不给,孩子三句话不离手机,家长被说急了,那就从“文斗”变成“武斗”。 可见并不是“时代变了”就能改变家长”对游戏的态度”。 为什么呢?因为家长总认为游戏就是“影响学习的”,甚至认为游戏是“错误的”。 只要不玩游戏,那么学习肯定会好的。游戏就像是打球,弹钢琴一样,就是个爱好,没了就没了,时间长就忘了。孩子就能安心学习了。 但事实正是如此吗?

图片[1]-“游戏”为何抓住学生不放-博云求真
“游戏”为何抓住学生不放

我在网吧中奔跑,那是我逝去的青春

从孩子角度,学生角度说游戏代表着什么呢?对,虽然是很好玩,很有吸引力,比上学有意思多了。但这不仅仅是全部,有“吸引力”并不代表就会“上瘾”,就会“摆脱不掉”,游戏再好玩,重复玩几十遍,只会感觉到“枯燥无聊”。 游戏对于学生来说,还有更重要的三种价值,社交价值,被认可的价值,满足自己“成就感”的价值。在这几种共同“组合”的能力下,“游戏”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无法摆脱的一部分 首先是社交价值,因为在学生关系中,社交活动非常的单一,大多数的学生都会以“游戏”来交朋友。 我那时候条件不行,只有几个同学家有电脑,但你能和我分享电脑玩就一定是我好兄弟。那时候并没太多网络游戏,甚至网费都很贵,大多数人家里都没联网。但是这并不妨碍“电脑游戏”建立的牢固友谊。 现在情况虽然有变,但情况也差不多。我有个“表妹”在初中,据她所说他们班的人都玩游戏,女生玩得比较少,男生一下课都在聊游戏,基本没有“不聊的”。 这是他们的一种“社交手段”,人人都有手机,每个人都玩游戏,这种游戏反而成了一种共同语言,一种“牢固的羁绊”,这种友情给了孩子需要的“社会关系支持”,谁不想自己有很多“有共同话题,共同目标,而且感情好的朋友”? 很多人为了不被“孤立”,只能融入到这个群体里,结果发现里面个个都是人才,说话又好听,我超爱这里面。周围的人天天都谈论游戏,心能不痒痒吗?就像“戒赌”的人,自己虽然能克制了,但是那些“牌友”天天给你打电话,你能受得了吗? 出淤泥而不染,这是幸存者偏差,大多数人都很容易被环境影响,更何况孩子呢? 所以,这是一种“无可避免的”社交价值。你不玩游戏就会被孤立,就没朋友,你不想被孤立就“加入游戏圈子”,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, 这就形成一种循环,现在已经有很多研究来研究游戏对于学生的社交性影响比如 《小学生手机网络游戏社交行为的研究》可见游戏的社交属性已经越来越被重视。 其次是“被认可”的价值,你学习不好没关系,家庭不好没关系,但是你游戏厉害,能带我们飞,那你就是我们的大哥。 因为游戏是“另一个层次的世界”,在游戏的世界大家都是“公平竞争”,你厉害你就是我们崇拜的对象。所以很多人学习不好,或者家庭不好,又迫切地需要别人认可,怎么办? 除了游戏能“证明自己”也找不到其他的选择。当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个“游戏天才”,一致认可他游戏打得好之后,会对他形成一种“刻板印象”,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大家都承认的“表扬”。 在这种情况下,他反而不会去在意学习了,这种认可显然是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。我游戏都这么厉害了,我学习差无所谓了。 相较于游戏里被别人认可,现实的“那点挫折”对自己不算什么。游戏才是自己的“家”。他们用这种方法去逃避现实,逃避学习的压力。 现在也有研究去讨论“刻板印象”对于学生的游戏性行为产生的影响。结论也是如此。比如《中学生网游玩家刻板印象威胁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与干预》。 第三是满足自己“成就感”的价值, 在游戏中段位提升、称号获得,非常符合年轻人的追求。 自己努力了就能得到回报,就能得到游戏里的奖励。在这种心理需求被满足的情况下,再看看那些枯燥无聊的练习题。那真是没办法比。 玩游戏产生的成就感是即刻可见的,立刻能让自己愉悦的。但是学习呢?没有“立刻获得的成就感”,在无休止的“做题”中,没有任何“回报”。 就算是“学习好能考上好学校,改变自己的命运”,但这目标实在是太远太渺茫了,年轻人需要的是什么?需要的是“能立刻满足的成就感”。而不是遥远的“未来”。 因为阅历知识的所限,视野比较狭窄,除了学习就是学习。让他们只能看见“眼前的满足,眼前的快乐”,这是没办法的事情。很多大道理虽然“正确”,但没有足够的阅历支持,真的能够理解吗?同样的因为视野不够开阔所以形成了孩子的“短视性”,只专注于眼前的“满足”。 这三点的组合,让网络游戏变成了一个超越其他“兴趣”的存在,它是复杂独特而又无可替代的。在《基于学习受挫的中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访谈研究》的研究中,做了大量的调查,也是相似的结论。 看到这里,家长是不是应该可以理解“游戏”不仅仅是游戏,而是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新的“生活方式”,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情况?

图片[2]-“游戏”为何抓住学生不放-博云求真
“游戏”为何抓住学生不放

要想改变孩子“对于游戏的依赖”,单独靠着“铁腕手段”可能会产生反效果。 孩子并没有“太多处理问题的工具”,更有可能一逼急了就“离家出走”。孩子的阅历和知识都不够,在自己无法摆脱,无法判断对错的时候,需要的是家长的帮助和支持。 家长从这三点出发,帮助孩子引导孩子。“帮助孩子不在这么痴迷”,而不是把孩子“推向深渊”。 比如孩子为了获得“朋友”,获得友情,获得社会关系的支持而玩游戏,那么家长们可以建立起来另一个“家长联系的爱好群”,让自己的孩子们建立起一个“新的团体”互相支持鼓励。 比如每周一起去打篮球,参加一起组织的活动,让自己孩子的“社交圈”丰富起来,而不是过度单一化。 比如从“被认可的价值出发”,如果想改变孩子的“刻板印象”,要让他体会到“从学习中带来的认可”,而不是家长一次次的打击和谩骂,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加讨厌学习,要多多鼓励,给孩子建立信心,这是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。 从“成就感”出发,这只能慢慢地让他感觉到“学习的奖励和游戏的奖励”差不多,游戏得到的“满足”和“学习得到的”快乐也差不多。如果他能考上一次全班前几名再给予他奖励,相信他会“明白”这种感受,不求“与游戏绝缘”,但不会“过分沉迷”。 如果家长和我以前的父母一样,和孩子“打游击”抗争到底,那很遗憾,孩子可能会越来越“痴迷游戏”。 如果能帮助各位家长改变对于“游戏”的态度,对教育孩子产生一点点帮助,那我也得偿所愿。 如果有什么其他问题或者想法,欢迎评论留言。

图片[3]-“游戏”为何抓住学生不放-博云求真
“游戏”为何抓住学生不放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0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