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“社后分是什么意思?有什么预兆?

社后分,分后社。分指春分,秋分,社指春社日,秋社日。社后分,是指先见社日,再见春分或秋分;分后社,是指先交春分或秋分,再见社日。今年壬寅,是先见秋社日,再交秋分,是属社后分的状况。今年是9月22日,阴历八月二十七戊寅日秋社日,9月23日,八月二十八日已时交秋分,是社后分。农谚俗话有说:先社后秋分,必定好收成;先秋分后社,必定要挨饿;社在春分前,必定是丰年;社在春分后,穷人加上愁。社前社后,各有不同。分在前,斗米斗钱,分在后,斗米斗豆。社日有雨是丰年。

图片[1]-中秋“社后分是什么意思?有什么预兆?-博云求真
中秋“社后分是什么意思?有什么预兆?

社日,是古时人对土地的崇拜,用此日来祭祀土地神。社日分春社日,秋社日。我国习惯用干支来纪时,除用农历外还用干支历。社日取法,是立春后遇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,立秋后见第五个戊日为秋社日。春分、秋分是二十四节气很重要的两个节气,春分排在第四位,第十六位。春分秋分时,太阳直射在赤道上,因而有这样的特点:春分秋分,日夜平分,阴阳平分。所以习惯上,依春分秋分时的不同情况,而作出种种预断,总结有不少农谚,有的准确灵验,也有的不准确的。

图片[2]-中秋“社后分是什么意思?有什么预兆?-博云求真
中秋“社后分是什么意思?有什么预兆?

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,日期是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,它有很多好听的名字,像祭月节、月光诞、月夕、秋节、仲秋节、拜月节、月娘节、月亮节、团圆节等等。

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,普及于汉代,定型于唐朝初年,盛行于宋朝以后。和春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

中秋节里的秋可不是指整个秋季,而是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。八月中秋,各种农作物陆续成熟,古代民间为了庆祝丰收,表达喜悦的心情,就以“中秋”这天作为节日。而“中秋”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,因为,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,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,并且有“秋报”的习俗。

什么是“秋报”呢?

农历的八月十五在民间除了拜月神以外,还祭拜土地神。相传在农历的八月十五是土地神升天成仙的日子,所以,古代民间有相关的一些祭祀土地神的活动。古人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地方叫作“社”,像“春社”和“秋社”等。

按照古代民间的传统习俗,每到播种和收获的季节,老百姓都要立社祭祀。干什么呢?祈求和酬报土地神。例如,在古代民间,每年的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日,人们这天拜土地神是为了祈求今年能够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称为“春报”。而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在立秋之后,这个时候拜土地神是来感谢土地神,对我们一年的保佑粮食获得了大丰收,被称为“秋报”。

老人说是“社后分”,是什么意思?有啥预兆吗?

从汉代开始,民间把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“秋社日”,此时,一些地区的农作物已经收获完了,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。到了宋代时,秋社日这天有食糕、饮酒、妇女归宁等一些习俗。

什么是“戊日”?

咱们国家在清朝以前是用“干支历”来纪日子的,到了民国时期才开始启用西历来纪年,就是我们现在用的阳历年。而干支历中是用“天干”来纪日,称为“十天干”,用地支来纪月,称为十二地支,又叫十二辰。其中,十天干为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;十二地支为“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”。把天干和地支两两配到一起,用来纪日子,全部对应完正好是60年的名称,就是我们说的“六十甲子”。而我们说的“戊”就是十天干中的第五位,带有“戊”的日子。因为,戊是十天干中的,10天一循环。所以相邻的两个“戊日”之间相差10天。

今年的立秋后的第五个“戊日”是多少号?

今年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戊寅日,对应公历是9月22日,而今年秋分节气的交节时间是公历时间9月23日农历八月二十八号,具体时间是9点3分31秒。显然是秋分在“秋社”日之后了,也就“社后分”。

另外,刚才咱们已经说过了,古代也有中秋立社的习俗,而中秋所在的月份是农历的八月份,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,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,是以农历来计算的。而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,是以干支历来计算的。在两种历法中,中秋和秋分,都是秋天的一半。虽然,都是平分了一半,但又不会在同一天,所以,在古代民间有“分后社”和“社后分”的说法,也预示着有不同的年景!

今年的中秋节是在公历的9月10日,秋分交节时间是在公历9月23日,显然今年中秋在秋分之前了,也就是“社后分”。

那么“分后社”和“社后分”有啥说法呢?

俗语农谚有“分后社,白米遍天下”和“社后分,白米像锦墩”的说法。意思是说,秋分在“秋社日”之后的年份,年景通常比较好,粮食会获得丰收,到处都是白米,粮食价格可能相对往年较便宜。而秋分在“秋社日”的年份,年景通常不太好,粮食可能会出现歉收的情况,白米很珍贵,粮食价格可能相对往年来说要高。

而今年是“社后分”,按农谚的说法,粮食可能会出现歉收的情况。

当然,这只是根据农谚的一种说法而已,并没有科学依据。并且,农谚具有一定的地域性,不能涵盖所有地区,简单作为了解参考就可以了。中秋节是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,是中国传统节日。和春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八月中秋,农作物陆续成熟。中秋是秋天的中间时段。农历的八月十五在民间除了拜月神以外,还祭拜土地神。古人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地方叫作“社”,像“春社”和“秋社”等。

按照古代民间的传统习俗,每到播种和收获的季节,老百姓都要立社祭祀。以祈求和酬报土地神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在立秋之后,这个时候拜土地神是来感谢土地神,对我们一年的保佑粮食获得了大丰收,被称为“秋报”。民间把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定为“秋社日”,此时农作物已经收获完了,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,成为习俗。

今年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戊寅日,对应公历是9月22日,而今年秋分节气的交节时间是公历时间9月23日农历八月二十八号9点3分31秒。秋分在“秋社”日之后了,也就“社后分”。俗语农谚有“分后社,白米遍天下”和“社后分,白米像锦墩”的说法。意思是说,秋分在“秋社日”之后的年份,年景通常比较好,粮食会获得丰收,到处都是白米,粮食价格可能相对往年较便宜。而秋分在“秋社日”的年份,年景通常不太好,粮食可能会出现歉收的情况,白米很珍贵,粮食价格可能相对往年来说要高。而今年是“社后分”,按农谚的说法,粮食可能会出现歉收的情况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2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