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的学校教学成绩斐然,有的学校一直不见起色。那些教学成绩一向不太好的学校,往往会走极端,干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,比如让老师上班打卡,像管理工厂一样管学校,像管工人一样管老师。有的学校则不计后果地进行各种所谓课题研究,比拼论文、搞各种比赛、学习、检查、考试,等等,让老师不堪重负,苦不堪言,但效果实际上并不好。
真正影响一个学校教学成绩的只有两个东西,一个是教学理念,一个是人事管理。
有的学校冠冕堂皇地提出,教学要服务于高考。这个提法看起来很正确,实际上大错特错。
比如高一的教学,初中的学生,刚刚进入高一,就给他们做高三的题目,到网上搜集头一年的高考题、高考模拟题让他们一做再做,以为这样就是向高考看齐。要知道,高一是打基础的时候,学习基础知识,培养学习习惯要从高一开始。如果忽略常规教学,让学生过早地投身于是题海之中,学生就不能系统地学好学扎实。知识网络没有构建起来,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、学习习惯,就做各种高考题,学生只能处于半懂不懂的状态,知识体系不完善,到了高三,要想再提高,难上难。有些学生做过的题目还是一错再错,就是这个原因。因为基本的东西没有搞懂。有的学生到了高三,连一篇简单的请假条都写不好,写的字歪歪扭扭像狗刨的一样,就是高一高二的时候没有打好基础。
教学向高考看齐,这个提法让老师、学生过早地进入高考备考阶段,忽略基础知识和基本功,把老师搞得疲惫不堪,把学生”煮成夹生饭“,成绩怎么好得起来。
学校的人事管理也是制约教学成绩提高的一种重要因素。
有的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,就是每年每个学期的老师会作一定的调整,让一部分所谓教学成绩不太好的老师不能跟班上,让另一些所谓能干的老师接手。让一些老师长期呆在高三,成为所谓把关教师。而让一部分老师长期呆在高一高二,觉得他们不行。但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,那些长期呆在高三的老师,学科素养、教学成绩、思想品质、行为习惯等方面并不真的比高一高二的老师更强,但为什么会这样呢?实际上这些老师有一些特点。
一是比较强势,或者叫做脾气暴躁。这些老师对学生往往比较严厉,学生怕他们。他们容易对学生发火,或者又会占用其他科的学习时间,让学生多学他教的这一科;二是比较”聪明“,他们会更多地讲习题,而少讲课文,为应付考试而教学,而不管学生学到了什么,有没有走完正常的教学流程。应该有的教学过程没有完成,应该讲的课文没有讲,可是考起试来,班级的成绩却比别人好,头头们很欣赏,觉得这个老师有能耐,殊不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从知识上、还是心理上、还是思想道德修养、感情上都可能是畸形的。有些大学的教授接触新生的时候,总是感叹,学生这样的课文没有学,那样的东西不懂。还有的人感叹,现在的大学生都是”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“。其实产生这种种怪相的根源在中学教育。
以”一切向高考看齐“为教学理念,急功近利、鼠目寸光地管理学校的人事,是搞不好学校教育的,提不高学校的教学成绩的,哪怕你早读6:40点开始,晚上11点结束晚修,取消体育课、美术课、音乐课都没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