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在术数不在劳身,利在势局不在力耕

勤劳致富,在过去一直是教育圭臬中的精句。可现在,它却随着时代的发展,一步步的越来越令人对它产生了怀疑。

为什么呢?原因有三:

首先是对“劳动”一词的偏解,导致了对“勤劳致富”的怀疑。

劳动,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大的形式。而传统的意识偏见则认为,只有体力劳动才是劳动,而脑力劳动者,只在办公室里喝喝茶,开开会,谋划筹措,四体不勤,软松愉的工作,那根本就不算劳动。把脑力劳动者的劳动,排除在了“劳动”之外,“勤劳致富”中的劳动,只有体力劳动一种,而无其它。

其次是不了解脑力劳动的理论成果对具体的劳动实践的指导意义。

理论产生于实践,而又对实践有着巨大的反作用。因为它对实践有着本质的认识,能预見发展的未来,校准发展的方向,为具体的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,从而能获得更大的实践效益。

而没有理论指导的体力劳动,则是盲目的实践劳动,方向不明,程序不对,曲折中的无效劳动是再所难免的,事倍功半,收益大打扣。简单的体力劳动,解决温饱已属不错,发家致富,能力不足。

致富路上,马云和老农不能同日而语。

再次则是观念守旧,缺乏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。

怀疑勤劳致富的人,一般都思维守旧,格局不大,只看重眼前利益而缺乏谋大事的富人思维:往往都少科学,轻信息,重苦干,重节流,而缺乏顺势而为的开源意思。只节流不开源,虽能免于饥饿,却致富困难。

“富在术数不在劳身,利在势局不在力耕”,学问水平、谋划韬略、方法措和格局境界所致的效益,是要远远超过劳身和力耕的。

勤劳,不只包括体力劳动上的勤劳,包括脑力劳动上的勤劳。“勤劳致富”並没有错,“天道酬勤”只是更青睐于脑力劳动的指导意义。而二者的完臻结合,则会更加充实“勤劳致富”的现实意义。

时代进步,科技发展,互联网已经普及的现代社会,还拘泥于单纯劳动的旧的思维模式,那是肯定会远远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的。

“勤劳致富”的古训仍然有效。哀叹恋旧没有意义。致富路上需要我们做到的则是:提高理论,勇于实践,,顺势而为,与时俱进,才能不负时代,不负韶华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做出我们应做的贡献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