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宫崎骏的动画《千与千寻》里,有一个情节。
汤婆婆的孩子是个巨大壮硕的“婴儿”,一直被养在华丽的房间里,过着应有尽有的生活。 汤婆婆告诉他,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细菌,所以一定不能出去。 巨婴养成了顽劣的脾性,一有不顺心就又哭又闹。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,巨婴被千寻带了出去,他才发现: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。 他哭泣、抱怨、挣扎、反抗。 长久的煎熬,他最终接受现实,开始与他人友好相处。 这就是独立教育的意义:让孩子知道,他不是世界的中心;想要更好的生活,他必须靠自己。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悉心的无微不至,但是”过度的养育”会扼杀了孩子的生存本能,使他们不再有能够让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。 过度养育是在爱与责任之间没有达到平衡的给予,过分偏重于责任而不给爱,会让孩子生活在炼狱中,失去生活的乐趣;过分偏重于爱而没有给予应承担的责任,会让孩子没有担当,不能体谅父母,不懂得感恩,而只会享受。 从科学的角度讲,过度养育,对孩子弊大于利。 1.过度包办,让孩子无法独立 朋友的孩子考上了高中重点中学,一次,朋友去看孩子,顺便带了些水果。在宿舍里洗了葡萄让孩子吃,孩子责难性的问母亲:”葡萄皮怎么办?”朋友哭笑不得,吃个葡萄,还不能解决葡萄皮怎么扔,也是让为娘无奈啊! 生活中,有太多的高分低能的人,表面上看学习成绩很好,可是一遇到生活上的小事,就束手无策,究其原因,就是在于父母包办了一切的生活。 小到今天穿什么衣服,吃了几样水果;大到高考考哪个学校,找什么样的工作,父母都给一一规划好了,孩子只需按照父母的既定路线一步一步走下去。 神童魏永康,是当年湖南最小的本科生,17岁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研究生。
本是前程一片光明,却意外地被中科院退学。 原因,竟然是生活不能自理。 原来魏永康的母亲认为儿子只有专心读书,将来才会有出息。 从小到大,一直承包所有家务,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起居饮食。 甚至上了大学,母亲还跟在身边陪读。 到了中科院,离开了母亲,魏永康才发现自己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。 他不会自己穿衣服,不敢和女同学说话,甚至在北京的冬天,穿着一件单衣就到天安门溜达,周围人看他的眼神,就像看一个傻子。 因此,他被称为“中国最讽刺”的高材生。 我们终其一生的培养孩子,难道这是我们要的结果吗?我们是为了培养孩子而在养育他,但是太多的父母却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努力,为了养育孩子而过度的满足,这只能导致人的能力的倒退而不是进步,父母们要警醒啊! 2.过度关爱,让孩子人格扭曲 《都挺好》中的二哥苏明成,从小就被妈妈溺爱,没受过半点委屈。 和妹妹抢东西吃,吃了亏就打妹妹,没考上大学那就花钱上,想去旅游找妈妈,结婚娶妻妈妈把房子酒席都帮忙备好。
与其说苏明成啃老,不如说是苏妈妈主动奉上去给他啃。 如此溺爱下,苏明成长成了不折不扣的“妈宝男”,专业啃老,成天搜刮父母的血汗钱。 甚至,他对自己的亲妹妹拳脚相向,打得苏明玉皮开肉绽。 最终,苏明成被控坐牢。 心理学上的PAC人格理论认为,人格的发展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有关。 在过度关爱下长大的孩子,其人格不健全的比例高达80%以上。 苏明成最后的悲剧也是由苏妈妈一手造成的,她的厚男薄女的教育方式,会无端的在孩子们心中制造障碍,加深彼此的怨恨。让苏明玉过分的承担责任,而让苏明成过分的享受关爱,都是一种人格扭曲的直接导火索。
父母对孩子过度关爱,从小不让他受半点委屈,没有经历过挫折教育的孩子,他的心智发育是不健全的,必然存在人格上的某种缺陷。这种缺陷不在少年时爆发,就会成为成年后的隐患,甚至变本加厉。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,父母对孩子过分的爱不仅不能让孩子学会爱,反而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,进而变得自私甚至冷酷、残暴。 生活的残酷一次次的在鞭策着父母,家庭教育是重在教而不是育! 3.过度干预,让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 一位网友回忆说,当年高考被母亲用跳楼威胁,偷偷改了志愿,本来可以上211或偏远985的学校,却被迫调剂到一个二本学校,感觉自己的人生轨迹被改变,一辈子都非常难受, 父母在孩子的人生选择中,充当着不可逆转的角色,把孩子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,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想法,这是何等”良善”的父母!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都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想法,都在为自己想做的事而进行的不同的努力,世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完全全的相同。可是父母在孩子危险时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,却不愿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。 电视剧《小别离》有句台词:这个世界上有三种鸟,一种是先飞的,一种是嫌累不飞的,最讨厌的是第三种,自己飞不好,下个蛋然后逼迫孩子飞的。 孩子渐渐长大,我们父母如果还保持婴儿式喂养,势必要把孩子给养废了。孩子的人生需要他们自己去努力和创造,作为父母不能再用之前婴儿式养育已经长大的孩子,左右他们的人生轨迹。
4.身为父母如何避免过度养育? 关注孩子是家长的天性,保护、帮助、指导孩子也是家长脆弱的神经,他的一哭一闹都让你心惊肉跳,那就说明你关注的过头了,你其实已经被自己对孩子的关注“绑架”了。 那么,我们该如何从孩子的“绑架”中解脱出来? 1)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生活自理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,让孩子自己学会过自己的生活,管自己的学业。孩子长大,父母要学会站在身后,默默的观察和体会。该出手时才出手,不该出手时就保持沉默,更能让孩子学会思考、学会做事、学会自己生活。 俗话说,不经历风雨,怎能见彩虹。生活中经历一些必要的经历和挫折,是孩子成长的添加剂,是能让孩子体验生活的真实。生活本就没有一帆风顺,只有你受过的苦,才会照亮你未来的路。 2)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 孩子碰到问题,父母不要第一时间站出来,告诉孩子該怎么做,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学会解决。鼓励他们多去尝试,多去感受失败直至找到正确的方法为止。 下次再碰到问题的时候,孩子就不会只想着找家长了,而是先自己思考一下,该怎么寻找解决的办法。如果父母能够长期的进行正面引导,孩子就会形成习惯,碰到问题,自己就想办法解决了。 有一期《爸爸去哪儿》中,别人送给多多一只小狗,多多非常喜欢,而贝儿也很喜欢小狗,于是问黄磊,能不能让她玩一会儿,黄磊对贝儿说:“狗是多多姐姐的,你应该去问多多。” 贝儿和小狗玩了很久之后,多多有些不放心,跑去找爸爸,黄磊又对女儿说:“你可以自己解决。”
黄磊的做法就是把孩子的事情,交给孩子自己解决。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问题,不仅是人与人沟通的必备技能,也是一种生活的生存能力。 如果孩子自己解决不了,再告诉孩子,可以来找父母,寻求必要的帮助。限于年龄和认知,并非所有问题都能自己独立解决,这一点也必须跟孩子说明。 3)让孩子自己学会做选择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即使是父母也没有权利控制他们的想法和信念。在孩子成长的关键阶段,可以跟孩子多沟通,父母要多了解孩子想法背后的真实意图,在做人生选择时尽量尊重孩子的意见。 我家孩子在中考和高考中,他都有自己的明确的目标,我只是跟他说,既然自己做了选择,无论什么结果,都要敢于承担选择的责任。这是父母主动给予孩子的担当,能够让他成长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。 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,他才能学会对他人负责、对社会负责。人生的道路总是在不断的选择中延伸,会做选择的孩子,能够更了解自己的内心深处。 如果孩子长时间被父母像提线木偶一样控制,就丧失了思考的主动性。这是教育的大忌,因为教育本身就是要教会孩子思考、由思考到行为进化,就是成长的飞跃。 让孩子学会做选择,才能真正听从自己的内心,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学自己想学的东西。
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,但是真正的养育是让孩子学会担当,学会与自己独处。 过度养育是一种恶性循环,你越这样,孩子越依赖你,你投入的也更多,慢慢地,越养越艰难。 每个人必定要经历独处的过程,教导孩子独立的过程也是培养孩子慢慢成长的过程。 日常生活中,孩子的长成需要父母的养育,但过度养育就不是一件好事,警惕过度养育风险,利用好孩子成长的每一段时光,才能给孩子的生活抹上亮丽的色彩。